南浔区深入推进有限空间专项整治,针对有限空间场所监管中存在的隐患发现难、协同治理难、源头管控难等问题,通过数字赋能、机制再造、制度重塑,运用“专业监护+智能管控”举措,实现有限空间安全管理向预防转型、向治本转变。
一、摸清底数,全面辨识,开展监测预警联网。一是全面摸清底数。对全领域有限空间作业企业(场所)进行一次起底式排摸,摸清有限空间企业(场所)位置、数量、安全风险、责任人等相关情况,建立有限空间风险数据库。其中全区工贸领域有限空间总数1039处,市政领域有限空间总数23550处。二是分级精准辨识。科学评估建立有限空间分级辨识标准,聚焦有限空间结构性固有风险和作业动态风险,综合评估确定有限空间风险等级。目前已对全区工贸行业有限空间固有风险进行全面辨识,其中高风险有215处,较高风险有167处,一般风险有285处,低风险有372处。市政领域有限空间已明确判定为高风险412处。三是搭建智控平台。建设有限空间安全管理“一件事”驾驶舱,全区12个行业领域、36种场所类型重点监管对象全量纳管。构建有限空间监测预警网络,开发智能巡检、有毒气体报警、一键撤离等8类监测模型,平台已接入探测仪设备543台,自动触发报警事件45起,实现风险辨识率100%,预警响应处置效率提升50%以上。
二、专项培训,审批承诺,探索‘监护人’管理制度”。一是监管流程再造。制定《南浔区全领域有限空间安全管理指导意见》,厘清涉有限空间场所企业重点人员、行业主管部门、属地多方职责。建立形成“作业人员-监护人-主要负责人”三级审批管理流程,严格落实有限空间作业报备承诺制度,实行“属地政府+行业部门”双向报告承诺。二是配套体系支撑。制定《南浔区有限空间作业监护人员安全管理规定》《南浔区有限空间作业监护人员安全技术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试行)》,建立有限空间作业监护人员标准化考培体系,创新“驾考式”考核机制,着力建设一支有限空间安全管理的“明白人”队伍。目前工贸领域已开展监护人培训9期,考核通过207人。三是作业监护保障。同步有限空间监护人队伍名单到南浔区安全生产风险防范平台,统一进行日常管理,指导监护人通过平台对有限空间作业全过程监护打卡,强化履职。截至目前共开展安全监护作业17次。
三、正规诊断,改造升级,提升场所本质安全水平。一是规范标识。扎实开展全区多领域有限空间场所警示标识提升工程,规范有限空间标识样式,对辨识不清、信息不全等问题全面排查更新,推动警示教育及安全意识持续强化,预防事故发生。截至目前,工贸领域涉有限空间企业安全告知牌张贴率100%,市政领域落实警示标志分级分类设置机制,在雨污水泵站、雨污水沉井等较高风险重点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志358处。二是隔离防护。强化有限空间外围防护等设施标准化改造,根据各有限空间实际情况,实施安装“透气盖板”、上锁或直接浇筑封闭等物理隔离措施,对地面敞开的污水池等池边、临边,完成防护栏杆修筑。依托有限空间智控平台,引入全方位立体监测门禁管理系统,通过人脸识别有效控制人员进入,智能锁通过线上作业审批、报备流程与现场设备联动,有人员误入及时触发音柱警示提醒,目前重点企业电子门禁及智能锁设备已接入平台36路。三是源头管控。从设计源头上减少有限空间,工贸领域在新建企业污水池推广刮泥机,减少污泥沉淀,推动降低有限空间作业频次。市政领域通过合理规划窨井的位置和间距,将不同类型的弱电管线集中安装在同一窨井内,避免重复开挖和设置多个窨井,减少高风险有限空间、减少高危作业、减少有毒有害气体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