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索引号:   771939796/2020-00003 成文日期:   2020-11-1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湖州市应急管理局
市应急管理局“十四五”规划(讨论稿)
发布日期:2020-11-16 16:07:05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推动“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落实市委“一四六十”工作体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我市高质量赶超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我市应急管理系统机构改革后,全力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应急能力体系建设,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应急管理体制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我市应急管理“十四五”发展规划,对保障我市“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和奋斗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顺应国家推进新一轮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履行政府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环节,是不断加强应急管理工作,随时应对灾难和事故挑战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一、我市应急管理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三五”期间应急管理工作回顾

1. 防灾减灾救灾总体情况

2. 安全生产监管总体情况

3.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

4. 应急协调机制建设情况

5. 应急预警机制建设情况

6.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情况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1. 应急管理体系亟待完善

2. 应急指挥平台亟需建设

3. 应急运作机制亟待理顺

4. 应急队伍履职亟待加强

5. 应急物资储备亟待完善

6. 精准风险研判亟需加强

(三)“十四五”应急管理的发展机遇

1. 环湖中心位置突显

2. 区域风险更为突出

3. 防灾减灾形势严峻

4. 森林防火任务加重

5. 化工风险敞口较高

二、我市“十四五”应急管理工作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省委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坚持预防为主、防灾减灾救灾相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坚定安全生产“红线”意识。从发展和改革两大任务入手,突出重点,超前谋划,强化基础,健全机制,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综合能力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新征程,谱写新时代高质量赶超发展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坚持预防为主、精准治理。坚持以落实风险防控为主旨、防抗救相结合,以精准治理为核心,加强风险分析和识别、强化监测和预警、提升管控和整治、完善预防和处置,全面提高精准治理的能力。

坚持责任落实、社会共治。进一步完善责任责权落实机制,严格落实各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不断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加强社会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建设,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坚持改革创新、科技支撑。依据法律法规,切实推进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创新,加强科技化成果运用,利用科技手段和现代化数字技术,着力破解制约应急管理的问题和瓶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

(三)规划目标

1. 总体目标

2025年,形成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防范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应急救援管理体系,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应急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应急能力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机制不断健全,技术手段不断创新,满足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预防预警、监测管控、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的任务和需要。

2. 分类目标

----各类灾害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相比2020年下降幅度20%以上。

----专业救援力量队伍建设、重点企事业单位应急力量建设,社会应急辅助力量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域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高。

----综合减灾救灾机制不断健全,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不断增强,因灾经济损失占GDP比重控制在0.9%以内。

----应急物资保障、科技支撑能力、社会共建共享共治格局、全民安全素养等应急水平持续提升,灾害事故防控能力走在全省前列。

具体指标根据省厅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确定

三、“十四五”应急管理能力和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提升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1. 提升市区县应急管理体系模式

根据上级统一部署,探索推进在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应急管理委员会及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建设,配强专业人员,完善运行规则,统筹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2. 提升各级各部门应急协调能力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各类议事机制和协调机构,进一步发挥各级各部门统筹协调和分类管理职能,提升协同管理机制,强化应急管理责任落实。

3. 厘清行业部门应急管理责任

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要求,进一步厘清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部门的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切实保障安全管理不留死角。

4. 强化各级各部门应急责任体系

不断推进各级各部门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加强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应急管理,消除监管盲区。统筹推进行业部门落实自然灾害防治责任,细化岗位责任制落实责任考核。

5. 加快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力量建设

加快推进乡镇(街道)应急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着力解决基层乡镇(街道)基础力量薄弱的现状和应急管理深层次矛盾、推进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任务,确保应急管理工作纵向到底。

(二)构建风险管控体系建设

1.整合提升应急管理平台建设

整合提升消防、水利、林业、国土、应急等部门通信、网络、视频、监控、会商、远程指挥、图像采集等系统,搭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实施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多部门、多层级资源共享。

2. 建立健全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进一步完善市、区县、乡镇(街道)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功能的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实现上下级应急指挥平台的互联互通,建立上下对接、纵横联系、信息共享、统一高效的现代化应急指挥系统。

3. 完善应急风险预警系统建设

建立健全各级各部门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完善重大气象灾害综合观测和预警预报系统、江河流域及大中型水库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山洪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农林重大有害生物预警预报系统、高火险和高风险行业预警预报系统,推进信息资源共享,提高预警信息时效性、覆盖面和准确率。

4. 全面提升精确防范能力建设

全面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拉网式隐患排查,掌握辖区重大风险隐患点,及时登记造册,录入数据信息库,全面提升应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精准防范治理能力建设。

(三)加强应急科技体系建设

1. 完善专业化事故灾难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体系建设

围绕风险管控各环节,把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及应急救援统一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进风险普查与隐患排查,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加强风险辨识、评估和动态管理。

2. 完善常态化自然灾害风险管控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风险研判制度,构建综合研判和专业研判联动会商机制,各行业部门要科学制定风险清单,加强监测预警预报,完善常态化自然灾害风险管控体系建设。

3. 提升科学化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的工作机制,全面实施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推进危险化学品、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和矿山、消防、道路交通、交通运输、渔业船舶、城市建设、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危险废物、特种设备等10个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整治,提升科学化本质安全体系建设。

4. 推进标准化灾害防护体系建设

推进全市河湖港汊、水库堤防,城乡排水管网、滞蓄场所等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推进林业防护体系,森林火险预警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完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落实城乡生命线工程、应急避难场所和水利、通信、供水、供气等关键基础设施灾害防护体系建设。

5. 推进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防范教育体系建设

实施全民安全素养提升计划,完善安全应急宣传教育体系,全市建成应急体验馆50家,消防体验点100家,实现全市重点企业、农村文化礼堂、应急避难所消防、道路交通、防汛防台等安全宣传全覆盖。继续扎实推进企业员工安全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全员安全生产素质能力。

(四)推进应急管理规范化和执法能力建设

1. 提升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水平

依法地方性法规规章,完善地方立法意见收集和处理程序,增强地方法规制度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制订“十四五”应急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专项规划,指导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防灾减灾救灾等各类地方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提升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水平。

2. 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根据部门职责和机构调整变化,制订完善市、区县和乡镇(街道)应急救援总体预案和各级各部门应急救援专项预案建设,推进预案数字化建设,加强预案规范管理,完善各级各部门应急预案体系。

3. 完善应急预案备案和应急演练抽查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各级各部门专项预案,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单位,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单位,以及宾馆、商场、娱乐场所、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网上备案、核查公布及应急救援预案演练网上报送和抽查系统。

4. 深化应急管理综合执法能力建设

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动执法队伍整合,实现分级分类精准执法。加强基层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一体化建设,合理划分乡镇(街道)与区县级部门的执法事项,制定基层监管执法力量配置标准,优化基层执法机构人员配置,加强执法装备和车辆配置。出台安全生产重大隐患举报奖励制度,完善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审核工作机制、执法反向监督机制,推动安全生产执法向远程执法、移动执法和非现场执法转变,提高监管执法精准性。

(五)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1. 完善应急救援队伍网络建设

建立完善市、区县、行业部门和企业、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应急救援队伍,完善应急救援队伍的层次性,专业性和针对性,优化整合专兼职和社会化等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充分发挥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在防范和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中的重要作用,编织区四级“应急救援防护网”。

2. 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及时理顺和完善以消防为主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职责,强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在防汛抗旱、地质灾害、森林防火、安全生产、地震等方面的抢险救灾能力、不断提高其专业化救援水平。及时补充招募合同制救援队员,确保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人员数量充足,队伍稳定。

3. 加强重点区域应急队伍建设

针对我市重点乡镇和化工集中区等需要重点防范的特点,加强对重点乡镇(化工集中区)应急队伍建设。重点乡镇在确保消防人员满员的基础上,推进社区微型消防站义务志愿者和农村消防志愿队建设。森林防火重点乡镇加快整合消防综合应急队和森林消防中队,建立区域森林防火和化工集中区专业救援应急队伍,重点加强在化学事故处置、森林防火处置等方面的力量,实现一队多用、一专多能。

4. 完善行业部门应急队伍建设

市各有关行业部门应根据自身应急管理的特点,有针对性组建兼职应急队伍,以确保行业领域内发生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时及时、有效应对。行业部门重点建设的兼职应急队伍包括:防汛抗旱应急队伍、森林防火应急队伍、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队伍、环境事故应急队伍、水上事故应急队伍、特种设备事故专业队伍、燃气事故应急队伍、建筑施工应急队伍、卫生防疫应急队伍等。并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各种必要的装备、设备、器材和物资。

5. 加强企业单位应急队伍建设

根据全市应急防范工作的要求,推进重点生产经营单位兼职救援队伍建设,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非煤矿山、金属冶炼、大型商场、主要旅游景点等重点生产经营单位,建立5人以上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切实发挥基层应急队伍在隐患监控、信息报告、先期处置、灾后重建中的作用。

6. 加强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加大对社会救援力量的支持引导力度,将社会救援力量作为应急救援的重要补充,主动做好衔接沟通工作。将全市社会救援力量列入应急救援系统加强管理,实现政社联动、形成救援合力。出台政策,建立完善社会物资、救援人员、运输工具和设施装备等,引导社会救援力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规范有序参与抢险救灾行动。

四、规划实施的重大项目(工程)

(一)应急救援设备设施和装备建设项目

1.综合应急管理平台建设项目

整合消防、水利、林业、国土、应急等部门通信、网络、视频、监控、会商、远程指挥、图像采集等系统,搭建综合应急管理平台,实施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多部门、多层级资源共享。建立集应急指挥、风险预警、隐患管控、监督监管、调查取证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应急管理平台。

2.应急指挥系统建设项目

建设上接省级政府和部门、下连区县政府和部门,具有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功能的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实现上级应急指挥平台与市、区县应急指挥平台以及与同级主要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指挥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建立上下对接、纵横联系、信息共享、统一高效的现代化应急指挥系统。

3.综合应急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项目

建设可收集各专业应急监测预警信息,建立健全各级各部门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完善重大气象灾害综合观测和预警预报系统、江河流域及大中型水库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山洪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农林重大有害生物预警预报系统、高火险和高风险行业预警预报系统,推进信息资源共享,提高预警信息时效性、覆盖面和准确率。实现综合性风险研判的市级应急监测预警系统。

4.专业应急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项目

以自然灾害和事故灾害等管理部门为主建设的,包括重大气象灾害综合观测和预警预报系统、江河流域及大中型水库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山洪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农林重大有害生物预警预报系统、高火险和高风险行业预警的专项应急监测预警系统。搭建数字化风险普查信息化系统,拓展“安全码”场景运用,完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四色图”,建立安全风险管控长效机制。

5.应急预案网上备案和应急演练网上抽查系统建设项目

建立各级各部门专项预案,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单位,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单位,以及宾馆、商场、娱乐场所、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网上备案、核查及公布系统以及应急救援预案演练网上报送和抽查系统。

6.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项目

构建系统性、现代化城市安全保障体系,深化城市安全风险评估,编制发布城市安全风险白皮书,全面构建立体化的城市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实现城市安全管理精密智控。到2023年,全市所有区县达到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标准,到2025年,全市达到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标准,力争达到国家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标准。

7.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项目

主要包括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项目建设,到2022年,列入省级化工园区(集聚区)的园区完成不少于10人的专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到2025年,所有化工园区(集聚区)建立规范的专职应急救援队伍。进一步提升生产经营单位兼职救援队伍装备项目建设,社会化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项目等建设。

8. 基层应急救援服务站建设项目

在全市事故和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建设50个综合应急救援服务站,按标准落实用房和装备、人员配置。综合应急管理服务站由各乡镇落实,每个站点原则上面积不小于90平方米;在装备保障方面,每个服务站需达到“十二有”。服务站建设和装备配置经费由政府财政承担。

(二)技术支撑和应急保障项目建设

1.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建设

根据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不同特点,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四大领域专家库,结合不同应急救援领域特点,分门别类设置专家组,形成覆盖多门类、多专业、多领域应急救援专家队伍体系。

2. 应急物资储备库项目建设

根据应急救援的需要,统筹规划和整合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以市级应急物资储备库为枢纽,各有关部门、区县、乡镇(街道)应急物资储备库为支撑,市场商贸物流等企业物资仓库为补充的应急物资(装备)保障体系,德清县完成省级重点物资库,其他县区完成市级重点物资库建设,形成多层次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需要。

3. 应急避难所整合提升项目建设

对现有灾害避难所进行重新整合、提升和优化,根据不同应急灾害避难所特点,从规划布局、功能特点、服务半径、承载人数、防护距离、服务面积、逃生通道、安全措施、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重新评估,确定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应急灾害避难所。到2025年,全市完成50个重点应急避难所,100个标准应急避难所建设。

4. 应急宣传教育基地项目建设

与广播、电视、报刊等部门合作,建设多种形式的应急宣传教育基地。通过在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增设应急知识课程,通过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各类应急知识培训、举办专题讲座和各类应急知识竞赛活动等形式。推动运用VR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创新培训教育方式,优化课程设置。通过应急救援模拟实训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高危重点企业一线员工和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人员应急技能。到2025年,完成1所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示范职业院校建设。

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机制、精心组织

充分认识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对“十四五”规划的组织领导,认真分析本地、本部门的各类风险,紧密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实施方案和推进计划,周密安排,科学实施。

(二)加强协调、各司其职

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全力做好规划实施落实工作。努力实现应急管理各要素的全覆盖和无缝对接。把规划的实施与日常监管、预防预警、风险辨识、隐患排查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一部署,协同推进。

(三)跟踪督查、考核评估

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突出工作过程和结果量化,将规划实施进展完成情况纳入对部门、属地年终责任制考核内容,跟踪督查。严格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对责任不落实、考核不达标的单位或个人,给与通报,并进行严肃处理。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予以通报表彰。

(四)加大投入、提升服务

把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建立政府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指、应急救援、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的投入力度。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基层应急体系保障、科学研究、装备配备、人才培养、数字化建设等领域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经费投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提升应急管理服务。